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icefish

翻閱地圖—認識「家」的全貌

台灣從古至今,歷經荷蘭、清朝、日本、國民政府的經營與規劃,慢慢發展出現今我們所熟悉的樣子。展開一卷卷歷史地圖,比對現今台中,赫然發現過往發展開始圖像化,宛如一部電影在眼前放映。歷史不再死板,而是躍然於紙上,我們像是乘坐時光機,跟著經歷時代的跌宕。


黃清琦,青刊社地圖工作室的負責人,他靠著地圖了解台灣,由空間變化感受台灣人文,受余美玲教授的邀請來到逢甲大學演講,主題為「台中的空間變化和八景詩」,分享台中發展與人文之間的關係。


在演講上,黃清琦帶來許多過去台中的地圖,追朔後發現台中是到日治時期才開始有完整規劃,雖清朝的劉銘傳把台灣府移到現今台中,但那是最後七、八年的事,可以說清代對台中的影響不大。日本來了之後便把清朝所建的城牆拆掉,重新規劃街道。當時台灣衛生不好,許多日本人因此得病而亡,為解決此問題,日本人將街道設計成傾斜四十五度角,街上就能多照太陽好殺菌,成為一個特色,至今仍能看見當時規劃的影子。


在日治時期,因庶民文化興起,台灣日日新報票選了十大台灣景點,台中這裡也跟進,選出幾個推薦景點,但那時受政治影響,仔細觀察當時景點,會發現神社居多。


其實台中早在丘逢甲手中選出最美的八處風景,也就是所謂的「八景詩」。透過這首詩的描述,加上史料研究,我們即可在現今台中地圖標出那八處風景,除了了解以前文人的足跡,也能親身感受古人對這片的的思緒。


不論是透過空間認識人文,還是透過人文了解空間,都是關懷這片土地的方式。當我們把台灣放在心上,就知道「家」的方向。


文:黃冠寧




26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